中国山东网·新感知2月5日讯初到甘泉村,给王树岭的感觉就是偏僻、山多、人少。作为第一书记,来这里做什么?“先转转看看,熟悉熟悉情况。”有着近30年村庄治理经验的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陈继房说。那是2023年10月,丰收的秋季,到处洋溢着收获的喜悦,不仅有黄的谷子、玉米、南瓜,有大豆、地瓜、高粱,还有渐黄的秋叶、渐红的黄栌、渐黄的野草,将村南的奓山装扮的秀美、俏丽。走进村庄,行在山间,这个曾经是山东省扶贫职业重点村的甘泉村,2020年底就实现了脱贫奔康,村民住进了宽敞明亮的4栋5层楼房里,道路硬化整洁,墙壁美化清爽。作为出生在平原、历练在军营、在淄博市第五人民医院职业的王树岭,对山有一种特别的亲近感。奓山,当地村民俗称扎山。山大又多,泉多林密,是蓼河、漫泗河的发源地。每逢夏秋时节,近百个泉眼“汩汩”有声,往东,是蓼河,水汇入淄河;往北,是漫泗河,水汇入孝妇河,再入淄河。尤其是天然的岩洞、遗存的旧址、九月九的庙会、天然的风光、3000多亩的松林,使这座鲁中文化名山充满了神奇,每年都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登山、休闲、探秘,听泉闻风,寻古探幽。山村进步要繁荣,经济是支撑。面对着常住人口不到百人的村庄,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,才是持续进步的动力与源泉。一个多月的时刻里,王树岭走遍走访了每一户村民家中,甘当小学生,虚心征询意见建议;无数次攀爬过奓山,用脚丈量着山脊、山嵧、山坡,问询游客的心声。渐渐地,有一个设想在心中成长、成熟。“陈书记,我有一个大胆的建议。开发奓山,经营村庄,将会成为甘泉村持续进步的经济来源。”王树岭说。成立奓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,融资引资开发奓山;村里建立奓山书院,用文化“包装”村庄,在旧房址建民宿,将村民闲置的楼房统一运营,让游客住下来,感受传统村落的魅力;登奓山,感受天然的美景;逛书院,感受民俗文化的熏陶。“不谋而合!”陈继房伸出手,与王树岭的手紧紧的握在了一起。很快,王树岭就拿出了初步方案。建设奓山书院,与原村甘泉村并存。形成一山一院一村景观,即:鲁中文化名山奓山、奓山书院、千年古村甘泉村为一体,打造鲁中特色风景名胜区、全省乡村旅游特色村、传统民宿精品村。王树岭充分利用各种途径,先后融资、借资60多万元投入到开发中。经过一年多的“摸爬滚打”,村里集中民意民智,开发鲁中文化名山奓山,筹资修建了部分爬山道路、步行栈道、清理天然岩洞;建起了游客接待中心,建成了6户民宿,能接待30多人;村内主要道路铺成沥青路面;4座楼房外墙全部进行了粉刷;安装了路灯30盏;建成挡土墙700多立方米,建起了5000多平方米的停车场。如今,古村、古树,名泉、名山,竞放异彩,使小山村变了大模样,由“丑小鸭”变成了“俏公主”。甘怡泉韵、神松听涛、幻镜奓山、奓山诗社,成为农文旅融合进步的“金招牌”。游客也是逐渐增多,他们不仅住宿、登山,还将村民的土特产“带”了出去,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。白墙青瓦,甘水潺潺。村内井泉旁,600多岁的古松参天长青,见证者甘泉村的变迁。一旁的奓山诗社里,36名会员正在交流创作心得呢。“奓山顶上彩云飞,蓼河源头绽翠微。”“蓼水欢,东流去,奓山矗,阻遏云途。极目东溟碎镜浮,一声啸,豪情尽吐。”“奓山顶上红霞美,蓼河源头白鹭飞。”海拔670多米、面积7平方公里的奓山,成为诗社会员创作的永恒话题。“开春后,村里将对山泉进行摸排登记,对泉口简单修复,冠名留念。毕竟,山泉才是甘泉村的财富嘛。”王树岭说。如今的甘泉村人居和谐,处处是景,移步换景,独具特色。“我们将依托奓山书院,展示民俗风情;开发奓山文化,挖掘奓山故事;用好村内百泉,打造甘怡泉韵。通过不同的宣传展示,吸引更多的游客来甘泉村。人气有了,村庄就活了,就可以带动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。”陈继房描绘的甘泉村“诗和远方”就在眼前。经营村庄,开发奓山,那就是村民的致富路、快乐路、阳光路。“我们一直在努力、一直在奋斗。”王树岭说。中国山东网记者江学俊通讯员闫盛霆报道来源:中国山东网
- 2025年03月28日
- 星期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