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

裹着“黑棉被”的蔬菜大棚。 朱轩卿 摄这两天,寒潮来袭,不少人冻得直哆嗦。作为扬州的“菜篮子”基地,广陵区沙头镇的保供能力怎样?蔬菜大棚又是怎样安稳“抗寒”的?日前,记者来到沙头镇进行了一番探访。清晨5点,室外的气温还在0℃下面内容,沙头镇陈祠村毕季农场负责人毕季,就已经将刚从菜地里摘下的新鲜蔬菜装车,准备发往一公里外的联谊批发市场。毕季是一位“农二代”。他的父亲毕长志从1991年开始,就在沙头镇包地种菜,每天清晨将当天的新鲜蔬菜送往联谊批发市场,已经成为习性,无论酷暑寒冬,34年来从未间断。如今,毕季从父亲手里接过了“接力棒”,开启了“新农人”的生涯。与父亲相比,他更注重科技给农业带来的“增加值”。蔬菜越冬对种植户来说,一个“老大难”。“我父亲那一代人,就用给薄膜加厚的办法,一层不行就两层,两层不行就三层。”毕季说,薄膜加厚的确是个办法,但也有“副影响”,“大棚内虽然得到了保温,但透光性变差了,植物得不到充分的光合影响。”为了寻找到替代方案,毕季不断外出进修,进修别人的种植经验。在全国蔬菜之乡山东潍坊寿光,毕季看到了一种经过改良的日光大棚,大棚采用钢架结构,跨度可达13—15米,采用电机自动开启和关闭,最为核心的“黑科技”是顶棚采用的黑色聚酯纤维材料,可有效起到保温效果。“透光薄膜虽然光照效果好,但夜间不保温,白天存储的地面热量,很容易散发出去。”毕季说,经过改良的“黑棉被”日光大棚,里侧仍然采用三层透光薄膜,区别在于顶棚采用了聚酯纤维的保温材料,能有效隔绝外界与棚内空气,将棚内白天积攒的热量,保存在棚内。从潍坊引进“黑棉被”日光大棚后,毕季在大棚内安装了温湿度传感器,夜间也测量了棚内温度。数据表明,盖上“黑棉被”后,夜间棚内温度可保持在10℃上下,完全满足西红柿生长对温度的需求。在沙头镇,除了给蔬菜大棚“盖”上一层厚厚的“黑棉被”外,农户们还主动在地面上覆盖上一层薄膜,以保护幼苗免受低温冰冻灾害。“新移栽的西红柿等果蔬苗还没生根,一旦受冻,幼苗就会死亡。”沙头镇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田俊表示,农业部门已经指导农户,尽量在白天气温高时完成移栽,并提前准备好大棚和地膜留住热量,让果蔬苗能够顺利生长。据田俊介绍,目前沙头镇在田蔬菜有8000亩,这8000亩蔬菜已经做好了保温措施,每日可向主城区供应120吨新鲜蔬菜。未来一个月,随着气温逐渐升高,青菜、茼蒿、菠菜、生菜、苋菜、西红柿、慈姑等蔬菜的供应量还将稳步进步,完全可满足市民的消费需求。 记者 朱轩卿来源: 扬州日报-扬州网


返回顶部